在草原上,一株草、一朵花都跳跃着灵动的音符,散发着沁人心脾的味道。马背上,勒勒车上,蒙古包内……只要有草的地方,就永远飘动着蒙古先祖留给他们的歌。
一千多年前,蒙古人的先祖走出额尔古纳河,向蒙古高原迁徙。伴随着狩猎业转为畜牧业,长调民歌逐渐发展成熟。同时又得以与马头琴这一代表草原文化的乐器相配合,相映成辉。长调为蒙语“乌日汀道”的意译,演唱时,常有将一个完整乐段由低音区提到高音区,再降至低音区,有时一支长调要用几组这样的过程。长调歌腔舒展,高亢奔放,字少腔长,加之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
长调歌词来自大草原,多描写草原、骏马、牛羊、蓝天、白云等。倾心听一曲长调民歌,犹如身临苍茫大草原。节日庆典、婚礼宴会、亲朋相聚、那达慕……处处可闻马头琴声和长调歌声。从静静的额尔古纳河,到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从巍巍的大青山脉,到广袤的巴丹吉林沙漠.无处不飘荡着悠扬动听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如今依然有许多优秀的长调民歌被人们传唱,阿拉善的《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轮番酒之歌》等;呼伦贝尔的《辽阔的草原》等;锡林郭勒的《小黄马》、《走马》等;科尔沁草原的《威风矫健的马》、《思乡曲》……那委婉的旋律,宽厚的唱腔,高亢的音域不知征服了多少人,也不知陶醉了多少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专门力量保护蒙古族长调民歌,我国已把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举办了两届全国范围的长调民歌专题研讨会,出版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内蒙古卷》。自治区文化部门组织和举办了不同范围的专业和业余长调民歌演唱比赛,一些艺术院校也相继开展了有关长调民歌的教学实践。今年,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将长调民歌传承人巴德玛聘请为学院客座教授。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以著名蒙古族长调演唱者拉苏荣为会长的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成立。2008年,由文化部和蒙古国教育文化部共同举办,由内蒙古自治区承办的联合保护蒙古族长调民歌协调会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在中蒙两国联合申请长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之后,两国政府共同制订的未来10年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计划正式实施。同年,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专家组,在蒙古国境内抢救收集了246首濒临失传的长调民歌,今年,两国专家又在我区境内抢救长调民歌266首。
面对所取得的成绩,内蒙古艺术研究所乔玉光所长兴奋不已,他说:“我国有许多跨界民族,存在许多跨界文化。他们地处边境地区,地域相连、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信仰相同,对这些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主动做在前面,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大文化观。从中蒙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成功实践中,我们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明年,中蒙两国专家将在我国蒙古族聚集的其他省区进行田野调查。蒙古族长调民歌将在中蒙两国政府与民间的共同呵护下,飞扬于草原天际。”
【常见问题】唱颤音和不唱颤音的状态一样吗 | 【名曲赏析】二胡曲《奔驰在千里草原》 |
不一样的月光——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