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的五音正调,简称正调,也称宫调、正宫调、正弦调、五音调,在诸多琴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谱中凡写着宫、商、角、徵、羽五音(也称五调)的,皆用正调弦法弹奏,十二律旋宫也是从正调起始,各种外调亦无不以正调为准转弦。但是,关于正调的定弦法,是以一弦为宫还是以三弦为宫?黄钟是在一弦还是在三弦?古代的琴人乐家有不同的看法,现代的琴人又多不论孰是孰非。传统古法究竟怎样?
古琴十二律旋宫,姜白石是以仲吕均为准,用紧弦、慢弦完成的;而以徐理为代表的一派,是从黄钟均起,全用紧弦完成的;清人王坦又主张废除旧调名,以转弦后三弦之声名调。究竟哪种办法较为妥善?
一、关于古琴的五音正调
古琴正调的定弦法,从现存史料看,总括起来有下列三种不同的说法:
(一) 以三弦为宫、三弦为黄钟,七条弦的五音序列为:
徵 羽 宫 商 角 徵 羽
林 南 黄 太 姑 林 南
明人朱载堉持此说。
(二) 以三弦为宫、一弦为黄钟,七条弦的五音序列为:
徵 羽 宫 商 角 徵 羽
黄 太 仲 林 南 黄 太
宋人姜白石、杨缵、徐理,元人陈敏子等持此说。
(三) 以一弦为宫,一弦为黄钟,七条弦的五音序列为:
宫 商 角 徵 羽 宫 商
黄 太 姑 林 南 黄 太
宋人聂崇义,清人曹庭栋、汪绂等持此说。
事实上,自古至今古琴都是以三弦为宫、一弦为黄钟的仲吕均作为正调的,即上列三种的第二种。
古人为什么以仲吕均为正调,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个是宫音的位置,一个是几弦为黄钟。先说宫音的位置。
正调是以一弦为宫还是以三弦为宫,还得从三分损益法说起。
我们都知道,记载三分损益律最早的是《管子》,约成书于春秋后期。《管子·地员》中关于生律法的记载是先益后损的。它说:凡将起五音,凡首,先主一而三之,四开以合九九,以是生黄钟小素之首以成宫。三分而益之以一,为百有八,为徵。(不无)有三分而去其乘,适足,以是生商。有三分而复于其所,以是成羽。有三分去其乘,适足,以是成角。
把这段话列成算式即是:
(1×3×3×3×3)=81 宫(黄钟)
81+81÷3=108 徵
108-108÷3=72 商
72+72÷3=96 羽
96-96÷3=64 角
以上各数都是弦长的比例。按弦的长短由低至高依次排列,就成了徵、羽、宫、商、角五个音。五音中,徵音最低,宫居中央。
由于《管子》先益后损,与后来《史记》记载的先损后益算法的次序有别,就得出了排列不同的五声音阶。《史记·律书》律数云: 九九八十一以为宫。三分去一,五十四以为徵。三分益一,七十二以为商。三分去一,四十八以为羽。三分益一,六十四以为角。
列成算式即是:
9×9=81 宫(黄钟)
81-81÷3=54 徵
54+54÷3=72 商
72-72÷3=48 羽
48+48÷3=64 角
再按弦的长短顺序排列起来,正是宫、商、角、徵、羽。
虽都是以八十一为宫,因《管子》先益后损所得徵、羽,就比《史记》先损后益所得的徵、羽弦长一倍,音高低八度。《管子》最低音为徵,《史记》最低音为宫。
就在这个《地员》篇里,紧挨着凡将起五音前面有一段话: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而清。己经明白地指出了五音序列,并指明了角音最高,宫居中央。为什么在《地员》中论五音呢?原来地员者,土地高下,水泉深浅,各有其位。(注文),古人把五音的高低与泉水深浅联系起来,认为皆是自然之声。《地员》开篇即说:夫管仲之匡天下也,其施七尺。……;见是土也,命之曰五施。五七三十五尺,而至于泉,呼音中角。……;见是土也,命之曰四施,四七二十八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商。……;见是土也,命之曰三施,三七二十一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宫。……;见是土也,命之曰再施,二七十四尺,而至于泉,呼音中羽。……;见是土也,命之曰一施。七尺而至于泉,呼音中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