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被艺术是艺术泡沫泛滥的表征”
——访著名画家、山东财经大学教授曹明冉燕赵都市报(以下简称“燕”):近年来,全国艺考大热,每年艺考学生逾百万人,山东一省便有十几万人,各类招生机构都鼓动那些文化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艺术、闯名校,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曹明冉(以下简称“曹”):全民都来学艺术,增强艺术素养是好事。单纯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出发,孩子文化课成绩不好,又想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这可能是个捷径。但是,全国每年100多万学生参加艺考,都想当艺术家,这是一个泡沫。经济有泡沫,艺术也存在泡沫。我在大学从教20多年,经常有学生家长找我,说孩子功课不好,想参加艺考。我听了很气愤,这是一种误导,这是对艺术的贬低和亵渎。真正的艺术家,艺术和文化修养是不分家的。就拿我的经历来说,因家庭出身不好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后来自学文化,在艺术的道路上,没有文化功底的提高,难以突破绘画上的平台。家长们的心态,仅仅是为了孩子得到一张毕业文凭而已。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这文凭就是废纸一张。燕:艺考热催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各种培训班、考前冲刺班风生水起,大多数艺考生在考前都要费尽心机选择考前集训班,这些考前集训对考生是否有帮助?曹:我也有学生在考前集训班上淘金。说到底,这是应试教育的一个产物,它确实能让考生掌握一些应付专业课考试的技巧,考生即使是白纸一张,通过技术层面的辅导和机械教条的练习,大多数也能达到高校的录取标准。当然,这和我们的考试选拔制度有关系,我们的考试就考素描、色彩那几种,难以发现学生真正的创作能力,而且我们搞集中阅卷,一组老师要在数天内看几万张作品,容易产生阅卷疲劳。我参加过高考阅卷,在那里看两个小时,把卷子分一类二类三类,就有些受不了。阅卷的准确性是值得怀疑的,更别说你去发现好苗子了。我想告诉考生的是,艺术不是速成的,好比树木,速生就会造成质地不紧密,甚至会留下一些毛病。爱好艺术的考生应该注意基本功的训练。燕:国内艺术考试市场培训红红火火,个别培训机构还受到了风险投资的青睐,有需求才有市场,考生该不该选择冲刺班?你怎么看待这股培训热?曹:我不主张考生去选择冲刺班。考前冲刺本来就是一项急功近利的产物,艺术高考培训热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们社会的浮躁心态,家长们看到捷径就走,一些艺术类高校自己办了一些培训班,这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你现在让他过了应试关,将来不喜好艺术或不具备学习艺术的潜质,有可能造成一生的痛苦。燕:目前国内的少儿艺术培训也相当红火,有人认为孩子早期的艺术教育与熏陶很重要,家长应该怎样因势利导?我们的早期艺术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曹:我的体会是,什么年龄办什么事,不要讲超常规,那是不科学的。其实只需要教会孩子审美的基本能力,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感知事物。有人说兴趣是引导出来的,不尽然,艺术进展到一定程度必须有一定的天赋,就好比高粱能够酿酒,小麦磨成面粉能够蒸馒头一样,什么材料催化什么物质。现在我们的早期艺术教育很可怕,小小年纪就被家长逼着学琴、学画,还过级,有的孩子才3岁就要背会多少首唐诗,那是对孩子童年的无端剥夺。很多只是家长的虚荣心在作怪,这种心态和强迫成绩不太好的孩子学艺术考个名牌大学一样,过级的证书和大学文凭说明不了什么,更代表不了你的艺术底蕴,只是让家长颜面有光罢了。现在的早期艺术教育还有另一个问题,孩子不能通过正常的学习得到艺术滋养,比如美术、音乐,大多数孩子读完小学都扑到升学考试上去,而从幼儿园开始,这些本来应该是正常的艺术学习,都变成了各种课外兴趣班,你得掏钱去上,这是一种扭曲的不正常现象。目前的艺术教育的确是出现了泡沫燕:艺考包含了诸多家长意愿,功利色彩浓厚,有人说现在的艺术院校出匠人,不出大家。那么,艺术院校怎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艺术大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