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概况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文、管、医、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由中央与地方共建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办学历史可溯源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于1898年的湖北工艺学堂,迄今已有111年。
学校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现设置有16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不含独立学院),51个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发布的2006年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有2个一级学科跻身前10名,9个一级学科进入前50名。学校设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博士点、52个硕士点、1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现已形成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共有全日制各类在校学生近3万人。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学术精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715人(另有直属附属医院职工955人),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比例为78.96%,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双聘)4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10人,任职于国际学术组织的专家4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1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6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湖北省优秀教师3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3人,霍英东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57人。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装配有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校园总面积2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文献275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系统覆盖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2亿元。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建有研究所32个、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所和非直属附属医院4所。坐落在武昌黄家湖畔、占地近2000亩的新校区环境优美、功能齐全、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自2005年起,每年的新生都全部入驻这里。
学校科研实力强劲,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和特色。近三年,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348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60余项,2007、2008年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称号。学校重视立足行业显优势,积极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先后与武钢、攀钢、重钢、涟钢等20余家大型企业和湖北省有关地市州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并成立了“武钢-武科大钢铁新技术研究院”,“韶钢—武科大炼铁技术研究所”,设立了“武钢奖学金”、“涟钢奖学金”、“首安奖学金”、“濮耐奖学金”等13项社会奖学金。学校还成立了由51家董事单位组成的董事会,董事单位分布在全国13个省(市、区)的冶金、机械制造、医疗、建设、金融、科研设计、教育等12个行业,为进一步密切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推进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坚持教育创新,加强素质教育,倡导知行并重,注重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品牌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生在国际国内各类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等奖励。学校“攀登者”机器人足球队先后荣获4次世界冠军、8次全国冠军;学校大学生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是国内高校唯一一支获得国内三大赛事大满贯的队伍,并培养出了以国家女篮现役队长苗立杰为代表的多位国家级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