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招,你拿什么来诱惑我 浙江传媒学院在南京举行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这些“艺考族”们为了追逐梦想,不管是寒冷的冬天,还是考场内的委屈,走南闯北也要考上自己梦寐以求的艺术殿堂。CFP供图近两万名考生聚集在山东省济南舜耕会展中心进行美术考试。CFP供图
特别观察
一个人的成功20%靠智力因素,80%靠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是指智商、天赋等先天带来的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情商、意志、习惯等后天培养起来的因素。这话同样适合于走艺术之路的人。一个有志于在艺术事业上有所作为的人,即使有很好的天分,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眼下,成千上万的艺考大军,不说百分之百的有功利目的,至少很大一部分人想通过这条“捷径”走向高等学府,希望谋一个好的职业。但是看看那些痴迷于艺考的同学,大部分人没有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希望家长和考生理性一些:没有天分和兴趣,艺术之路是走不通的。
■本报记者 张兴华
2012年艺考现场惊鸿一瞥
2月1日,山东艺术学院36个专业同时开始接受考生报名。早上7点半,枣庄考生小李就来到该校操场排队等待。直到上午10点45分,小李才走出操场出口,开始新一轮等待。这是一年一度的艺考大军“开战”的序幕。
上午8点55分,记者来到山东艺术学院老校区操场,这里已经是一片“人海”。记者注意到,所有报考的考生首先要来到操场排队。整个操场按照专业类别划成10个区域,相应专业类别的考生到指定区域排队等候。排队最长的是最北侧的专业类别,是表演、播音、导演、戏文4个专业类别,这条队伍已经自西向东排到操场东边的跑道上,又沿着跑道向南排了二三十米。艺术设计专业、戏剧美术设计等专业的队伍也排到了东侧的跑道上。截至当日晚,已有近万名考生报考该校。
为什么成千上万的考生仍然挤向艺考路。这些十七八岁的帅男靓女涉世尚浅,他们了解艺考背后的心酸吗?知道艺术之路的艰辛吗?他们是否做好了为艺术事业努力奋斗的思想准备呢?带着这些思考,记者采访了几位“老艺考生”,听听“过来人”讲述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故事,或许对当前怀有不同想法的考生有所启迪和教益。
参加了16所学校的艺招考试
王猛,男,24岁,2007年艺术考生,2011年7月毕业于烟台某大学文管专业,现就职于济南某宾馆。
“艺考的难忘经历,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是刻骨铭心的。”这是王猛见到记者开门见山说的第一句话。王猛是2007年走艺考之路迈进大学校门的。那年山东考生多达64万,有14万是艺考生。由于自己对美术和音乐几乎一窍不通,只好选择文管专业。因为艺术考生多,报考学校多,所以“东奔西走”,忙得不亦乐乎!
他清楚地记得,进了2月份就马不停蹄了。2月10日去北京,参加中国戏曲学院面试和北京电影学院(微博)初试。2月16日到潍坊,报考西南大学(微博)。2月19日早上去北京参加北京电影学院复试。2月22日到济南,报考沈阳大学。2月24日到青岛,报考湖南师范大学(微博)……奔赴一所所学校就像走马灯。
从2月10日开始,王猛在北京参加考试,等待发榜,再考试,再等发榜。住在学校附近价格便宜的小旅馆里,吃饭吃七八块钱的盒饭。到2月18日转战到潍坊参加完西南大学的考试,他实在有些想家了。
2月18日刚考完试,王猛没在潍坊住下,直接回了临沂老家。“想家了,回了家一趟。下午考完试才出发,到家的时候已经晚上7点,我妈值夜班,没见上,就我爸爸在家。晚上,爸爸给我做了几个菜,我猛吃了一顿,吃完就睡了。早上六点,又赶紧起床赶去北京的长途汽车了。”
在艺考过程中,除了多地奔波感觉很累,王猛还有一个感受就是考生多。报考中国戏曲学院时,初试有几千人报名参加。而在济南考点,王猛更遭遇了一场考生太多带来的疯狂考试。